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下午,应财政与税务学院、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的邀请,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、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汪德华副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《项目治国与突击花钱》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黄斌教授主持,学院副院长朱军副教授、部分教师及研究生、本科生积极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。
首先,汪教授谈到了最近几年每到年末就会被舆论关注的“突击花钱”问题,并分享了他作此研究的动机。汪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了“突击花钱”的含义:年末支出比重高,年初支出比重低,实质是预算执行进度问题。并指出研究的动机在于“突击花钱”是我国财政领域的牛皮癣问题,且到目前为止对于“突击花钱”的原因少有规范的学术研究。对此,汪教授指出从实务部门探析的原因有:预算难编;转移支付难测;二次财权之乱;项目与资金之争等。而其中,我国项目支出的比重较高,因此文章主要考察“项目治国”与“突击花钱”的关系。针对“项目治国”,汪教授倾向于我国目前是“行政发包制”加“项目治国”的国家治理模式,并指出项目是各级政府推动事业发展的抓手。
之后,为了定量考察“项目治国”与“突击花钱”之间的关系,汪教授选择建立适应性模型,并选用2005-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,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建模。模型的被解释变量(各类体现预算执行进度的指标)有:一月份支出比重、一季度支出比重、上半年支出比重、四季度支出比重、12月份支出比重和结余结转比重,其中重点考察的有四季度支出比重、12月份支出比重。解释变量为项目支出比重,其他控制变量有:转移支付依赖度、人大开会时间、衡量预算编制质量的经济发展指标等。
最后,得到基于实证及计量模型的小结:“项目治国”深刻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,包括预算执行进度,由此加剧了“突击花钱”现象。汪教授对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:“突击花钱”等财政热点现象的治理,根本上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,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;短期内如人大开会时间的调整、改善预算编制质量等措施可以起到作用。但要防止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需要综合协调。
汪教授工作论文报告结束之后,与我院教师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学术互动交流,并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自己的最新观点,得到与会师生的一致认同。最后,朱军副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。
附:汪德华副教授学术简历
汪德华,1974年出生,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、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,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。在《经济研究(2篇)》、《世界经济(1篇)》、《经济学季刊(1篇)》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。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财政部国际合作项目、财政部委托项目等课题,历年《中国财政政策报告》主创人员之一。
|